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汉语字典 > 𢍪的解释

𢍪

复制

dēng ㄉㄥ

廾部 共14画 上中下结构 U+2236A CJK 基本汉字

14画

11

上中下结构

会意字

待添加

QGKA

BMRT

RSUE

待添加

待添加

待添加

U+2236A

[35441251431132]

𢍪字的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酉集中 部首:豆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2853頁,第9

同文書局本: 第1192頁,第8

標點整理本: 第1168頁,第8

古文: 𧰍

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𡘋都騰切,等平聲。
說文》:禮器也。
爾雅・釋器》:瓦豆謂之豋。〔註〕卽膏豋也。〔疏〕對文則木曰豆、瓦曰豋,散則皆名豆。
詩・大雅》:于豆于豋。〔傳〕木豆薦葅醢,瓦豋薦太羹;祀天用瓦豆,陶器質也。
宋史・禮志》:宗廟之祭,用太牢而三鉶,鉶既設三,則豋亦如其數;請設三豋,實牛、羊、豕之湇以爲太羹。又,《元史・祭祀志》:太羹,每室三豋;和羹,每室三鉶。

又,通作鐙。
禮・祭統》:執鐙。〔註〕鐙,豆下跗也。
儀禮・公食大夫禮》:實于鐙。〔註〕瓦豆謂之鐙。
集韻》或作𤮘

說文》本作𧯭,从廾,持肉,在豆上,會意。隸作豋。毛氏曰:登降之登,上从癶,癶音撥;豋豆之豋,上从月从又,月卽肉字,又卽手字,持祭肉于豆之義。二字取義不同。〈六書略〉:豋,豆也。借爲升登之登。合登、豋爲一,誤。

注解

〔豋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中,康熙部首是豆部

〔豋〕字拼音是dēng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󰒛、豆

〔豋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dēng] ⑴ 古代盛肉食的器皿,祭祀时用作礼器。唐高宗《宗廟薦享别奠詔》:“自今以後,宗廟薦享,爵及簠簋登鉶,各宜别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