堙
yīnㄧㄣ基本解释
①堵塞。~窒。~郁(闷塞,气郁结不畅)。
②堆成的土山。距~(古代攻城时,积土为山,然后登堙观察城里敌情)。
③古同“湮”,埋没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土,垔( yīn )声。《说文》本作“垔”,从土,西声。本义:堵塞。
2.同本义block up。
垔,塞也。 —— 《说文》。字俗作堙,作陻。井堙木刊。 —— 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堕高堙庳。 —— 《国语·周语》夷灶堙井。 —— 《国语》
堙圮(堵塞毁坏);堙窒(堵塞);堙绝(堵塞断绝);堙塞(堵塞)
3.泯灭;埋没bury in oblivion。
绝后无主堙替隶圉。 —— 《国语·周语下》。韦昭注:“堙,没也。”金玉本光莹,浮沙岂能堙。 —— 宋· 王安石《东方朔》
堙灭(埋没);堙昧(埋没不显)
4.废置,败落waste。
不若堙穴伏。 —— 《韩非子·八说》堙灭而不称者,不可胜数也。 —— 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
堙陵(废置,败落)
名词
◎为攻城而堆的土山 mound地狭而人众者,则筑大堙以临之。——《尉缭子》
堙
yīnㄧㄣ详细解释
动
1.填塞。
《国语•晋语六》:“夷灶堙井,非退而何?”《山海经•北山经》:“(精卫)常衔西山之木石,以堙于东海。”
2.埋没、泯灭。
《抱朴子•外篇•嘉遯》:“犹震雷骇则鼛鼓堙,朝日出则萤烛幽也。”《文选•潘岳•西征赋》:“窥秦墟于渭城,冀阙缅其堙尽。”
名
◎土山。
《东周列国志•第五五回》:“公子侧使军士筑土堙于外,如敌楼之状。”
堙
yīnㄧㄣ详细解释
1.堵塞;填堵。
堙窒、堙塞。
2.埋没;泯灭。
堙没、堙灭。
3.〈书〉为攻城而堆的土山。
公子侧使军士筑土堙于外(《东周列国志‧第五十五回》)。
秦 简 睡虎地
宋 印刷字体 广韵
宋 印刷字体 增韵
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
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
堙,通用规范汉字,一级汉字,读音是(yīn),土部,共12画,左右结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