㽱字的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午集中 部首:疒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842頁,第6字
同文書局本: 第769頁,第6字
標點整理本: 第723頁,第6字
音《唐韻》:古巧切;《集韻》:吉巧切,𡘋音絞。
《說文》:腹中急也。
《廣韻》:腹中急痛。方書:濊氣感觸邪熱而發之病。俗作㽲,《集韻》或作𤶀。
音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𡘋居虯切,音樛。又,《廣韻》:居求切,音鳩──義𡘋同。
例又,《類篇》:㽱瘤,肉起貌。
音又,《集韻》:尼猷切,音惆──小痛。
注解
〔㽱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中,康熙部首是疒部。
〔㽱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jiǎo、jiū、niú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疒、丩。
〔㽱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jiǎo] ⑴ 同“𤶀”,腹中绞痛㈡ [jiū] ⑴ [~瘤]肌肉某处隆起㈢ [niú] ⑴ 小痛
㽱,通用规范汉字,一级汉字,读音是(jiǎo,jiū,niú),疒部,共7画,半包围结构。
常用导航
同音字
同部首
同笔画
大家都在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