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汉语字典 > 瘻的解释

复制

lòu ㄌㄡˋ

疒部 共16画 半包围结构 U+763B CJK 基本汉字

16画

11

半包围结构

会意字

待添加

UKGV-86、ULVD-98

KLLV

TKZM

00144

待添加

待添加

U+763B

[4134125112512531]点、横、撇、点、提、竖、横折、横、横、竖、横折、横、竖、撇点、撇、横

瘻字的康熙字典

卷别 :正文・午集中 部首:疒部

武英殿刻本: 第1866頁,第18

同文書局本: 第779頁,第35

標點整理本: 第734頁,第21

唐韻》:力豆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郎豆切,𡘋音屚。
說文》:腫也。一曰久創。
玉篇》:瘡也。
山海經》:半石之山,合水出于其隂,多鰧魚,食者不癰,可以已瘻。〔註〕瘻,癰屬也,中多有蟲。柳宗元〈捕蛇者說〉:可以已大風、拘攣、瘻、癘。

又,《集韻》:力救切,音溜。又,龍遇切,音屢──義𡘋同。

又,《廣韻》:力朱切;《集韻》:龍珠切,𡘋音慺──痀瘻,曲脊。

字彙》亦作瘺。

注解

〔瘻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中,康熙部首是疒部

〔瘻〕字拼音是lòu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疒、婁

〔瘻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lòu] ⑴ 〔~管〕身體內因發生病變而向外潰破所形成的管道,病灶裏的分泌物由此流出。⑵ 中醫指頸部生瘡,久而不愈,常出濃水。